English

我国元代考古有重大突破

1999-06-24 来源:光明日报 通讯员董晓惠、程志刚 记者蔺玉堂 我有话说

本报讯(通讯员董晓惠、程志刚记者蔺玉堂)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日前对河北省隆化县发现的一批元代窖藏文物进行了鉴定。这批窖藏织绣品36件中有32件被定为国家级文物,部分文书待整理后进一步鉴定。专家们对这批文物种类之多、品位之高、保存之好惊叹不已,一致认为这是我国元代考古的重大发现,为研究元代的典章制度、地名沿革、纺织科学技术、刺绣工艺、服饰史、植棉史等学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今年1月,隆化县湾沟门乡梁顶村3名少年到窑沟脑前山一个叫“鸽子洞”的天然石洞玩耍,无意中发现了这处元代窖藏文物。鸽子洞高8米,深9米,宽5米,石洞地面为早期人工用碎石夹黄土垫成,洞中干燥通风,光线充足,这批文物用一粗布包皮包裹埋于洞中央的碎石黄土层中。在文物埋藏处的地下层,后发现有早期人类用火遗留下来的木炭和草木灰,可能这是这批珍贵的织绣品和文书保存良好的重要原因。经整理鉴定,窖藏织绣品共36件,其中32件为国家级文物,4件为一般文物。其种类多样,有鞋、袍、袄、裙带、被面等。质地有棉、麻、毛、皮等各种原料。其中丝织品有绫、罗、绸、缎、绢等多样,部分丝织品为年代确切的高级织金锦“那石失”(蒙语汉译音)。特别是一件驼色地串枝牡丹莲纹被面尤为珍贵,被面通长226厘米,通宽180厘米,是由按设计纹样织成的幅宽80厘米的两批六色锦拼接成的,拼接处接缝紧密。整件纹饰由驼色经线做地,六色纬线起花,纹样醒目,织工精细,色彩鲜明,充分反映了当时工匠们高超的织锦技术,专家惊叹为“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宝。另外还有成团的麻绳和丝线,有骨、角质的小饰件,西汉五铢铜钱,有两件用马尾编织的面罩,扣结紧密,网眼均匀,并编织有精致的花纹。

“鸽子洞”发现的窖藏文书部分已成纸团,需科学整理后方能定级。其中有“至正六年”、“至正七年”的记事,有一张“至正二十一年”王清甫典地契约,可以确定这批文物的下限年代为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这些文书对元代历史研究有很重要的价值。

这批文物被孩子们发现后,由于欠缺文物知识,一张文书被焚毁,一张文书撕碎抛于山沟中,其余文物被抛于山中。茶棚村党支部书记韩文贵是隆化县聘请的文物保管员,得之此事后让儿子去找,才使这批珍贵文物得以保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